宫城西门俯瞰(自西向东)
遗址出土的石狮门砧
遗址出土的摩尼宝珠纹铺地砖
遗址出土的瓦件
遗址出土的莲花柱础
【考古中国】
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自公元三世纪起,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是著名的建安文学发祥地、都城规划肇始地、多元文化交融地和佛学弘传中兴地,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称。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了邺城考古队,迄今已持续进行了四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收获。1988年邺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为配合大遗址保护及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探索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平面布局,自2015年7月至今,邺城考古队对宫城区北部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勘探与发掘,发现和确认了多处东魏北齐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为认知东魏北齐邺城的建筑格局、宫城范围及建造技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轴对称”的都城规划
根据文献记载和邺城考古队早年考古勘探的成果,我们对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的大致范围和建设布局已有了基本的认识,2015年以来大面积的复探和发掘极大推进了我们对宫城区建筑格局的理解。
首先是发现了宫城中轴线两侧东西宽346~366米、南北长1050米的第一圈(内圈)宫城墙。墙体平均宽约2.4米,墙基部位贴砖,墙体残存涂抹带红彩的白灰墙皮。宫城东北角的发掘确认了内圈宫城墙由两道平行的墙体组成,中间形成可以通行的夹道。墙体内外均发现规模不等的院落、排房和廊房遗迹,推测第一圈宫城墙外还存在更大范围的宫城区。
其次是进一步明确了宫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并在宫城区北部新发现了一批大型宫室建筑。根据文献记载,宫城区由南向北纵向排列三座门址,依次为止车门、端门和阊阖门;中部以太极殿和东、西堂为中心,其后一座大型建筑应为昭阳殿,两殿之间为朱华门,昭阳殿后有永巷和五楼门;永巷以北即为后宫区,以显阳殿和宣光殿为主要建筑,是帝后的寝宫。后宫区勘探新发现的201号-211号建筑排列有序,分区明确,清晰呈现出相对封闭、各自独立的宫院格局。其中,206号与209号大殿位于宫城中轴线北部,是宫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堂式建筑之一。2017-2022年我们全面揭露了206号大殿及周边附属建筑遗迹,并对209号大殿进行了局部发掘。两座殿堂规模与形制相近,由周边的廊房、院墙围合成后宫区中轴线上封闭的核心宫院。206号建筑基址包括大殿主体的地上台基、地下基槽、础坑、踏道、连廊、散水、甬道、卵石堆及周边附属的复廊、廊房、院墙、排水沟等遗迹现象。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横长方形,面阔约42米、进深35米、残高0.5米左右,南面双阶,前接卵石铺砌甬道。根据建筑尺度和相关遗迹可确定其为面阔七间的结构。大殿通过东西连廊、北复廊及南面的卵石甬道分别通往东、西两侧廊房,廊房南北延伸,外侧残存的夯土院墙与周边宫院分隔。
以206号和209号大殿为中心的宫院,规模宏大、布局谨严,院落方向和轴线与邺南城宫城、内城乃至外郭城区完全一致,体现出强烈的规划设计理念,是东魏北齐邺城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建设的重要实证。另根据嘉靖《彰德府志》引《邺中记》记载:“昭阳殿后有永巷,巷北有五楼门,门内则帝后宫嫔御所居处也。有左右院,左院有殿名显阳,右院有殿名宣光。”宫城区206号和209号大殿前后并峙,地位显著,并通过廊房连接,建筑雄伟,装饰华丽,应为北齐皇帝和皇后日常起居之所。这一发现纠正了文献中关于后寝显阳殿与宣光殿东、西二院并立的记载,为探索北齐宫城内帝后寝宫及日朝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唤醒沉睡的“千秋门”
2023-2024年发掘的宫城西门明确了前朝与后寝的界线,提升了我们对宫城布局和建筑形制的认识。发掘显示该门址为内收型殿堂式城门,主体由门楼台基、夯土连墙及双阙等部分组成。门楼台基平面呈横长方形,南北面阔约38米、东西进深19.6米,残高0.3米,根据柱网结构确认其为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中部开三门的建筑形式。门址两翼由夯土连墙与阙台相连,双阙平面为呈曲尺形的子母阙样式。城门内外对称分布三条斜坡慢道和砖铺甬道,门址南侧尚存夹道,东南部通过角门进入城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早期文献记载:“魏以阊阖、云龙为宫门,皆仿洛阳之旧是也。其东曰万春门,西曰千秋门,又有神虎门。”《隋书·礼仪志》载:“二军兵马,右入千秋门,左入万岁门。”由此可知,昭阳殿之后的宫城西门为千秋门,东门为万春门。本次发掘的门址位置明确、布局清晰、结构完备,很可能为东魏北齐时期宫城西侧正门“千秋门”遗址。这是中古时期继北魏洛阳城阊阖门之后,再次发现保存极为完整的宫门遗址,对于深入了解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布局、宫禁制度,乃至中国古代宫城建筑格局和城门形制演变等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从建筑装饰窥见“六朝风流”
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遗物数量众多、规格很高。数以万计的建筑瓦件制作规整,形制统一,外表呈现釉质光泽,与《邺中记》所载邺南城宫室建筑瓦件表面施以胡桃油暗合。
东魏北齐邺宫建筑装饰精美,《相台志》载:“飞鸾殿,其殿十六间,五架,青石为基,珉石为柱础,镌作莲花形,梁栋楹柱。”同书引《邺中记》载:“(流柸)此堂亦以珉石为柱础,青石为基,白石为地基,余奢饰尤盛。”宫城区发现的大量础石及各类石质建筑构件,尤其是位于206号大殿台基周边的莲花覆盆檐础、忍冬纹垂带石,以及青、白石质的摩尼宝珠纹、莲花纹铺地石等饰纹石构件,与文献记载中北齐邺都宫廷内豪奢华丽的建筑装饰相契合。而四通八达、排列有序的回廊、水沟及小卵石堆遗迹和“百合”等铭文砖,则映照出宫城“内外通廊,往还流水,珍木香草,布护阶庭”的场景。宫城西门出土的石狮门砧不仅是在邺城遗址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知古代城市遗迹中时代最早的实例之一。以上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东魏北齐建筑工艺技术的认知,为研究北朝晚期的建筑等级与规制、器物分期与年代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近年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范围、建筑格局及工程技术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但确认了宫城内的第一圈宫墙和内部的宫院格局,明晰了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还发现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宫室建筑,出土了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总之,宫城区的考古发现和收获,对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建设理念、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阶段,儒家思想、佛教艺术、外来文化激荡碰撞,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公元3-6世纪,邺城成为中原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汉、羯、氐和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等族群先后在此建立政权。考古发现的大量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无论是从城市建设、建筑技术、装饰工艺,还是佛教艺术、墓葬制度及各类随葬器物等角度,都可以看出邺城成为中古时期东西文明交流、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汇集的舞台。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的考古发现与收获,为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佐证,亦为不断推进的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何利群、沈丽华,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和副研究员)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嘉汇优配-嘉汇优配官网-配资平台官网网址-开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